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

【互聯網時代。老子的進擊】



.
.
不尚賢,使民不爭;
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;
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。(第三章)
.
.
第二章談到:萬物作焉而不「知」辭。生而不「知」有,為而不「知」恃,功成而弗「知」居。
.
知=可=指涉、定義、判斷
.
處於「恆常」態流動中的聖人、萬物,一切圓滿具足,自然不會想到需要「辭、有、恃、居」,自然不需要去行使「知」=「可」=指涉、定義、判斷這等坐困愁城的行為。
.
第三章談的是「聖人之治」。
.
聖人之治=處於「恆常」態流動中的人,如何處理好,他緣份所及的關係。
.
關鍵處就在=不「可」=不「知」=不指涉、不定義、不判斷
.
賢=指涉、定義、判斷下的好名
難得之貨=指涉、定義、判斷下的好利
.
為了在這座愁城=這座「天下皆知」之城=這個滿布著指涉、定義、判斷的物理世界,倖存。
.
我們總想搶握價值判斷的刀=界分二元的權柄,切出好名=賢,割下好利=難得之貨,據為己有。
.
可欲=指涉、定義、判斷下,界分二元後,自己想據為己有的那部分
.
是的。
.
不尚=不貴=不見=不知=不可=不指涉、不定義、不判斷
.
當我無須握起價值判斷的刀=界分二元的權柄,顯然,是因為我處於「恆常」態流動中⋯⋯
.
自然地,我緣份所及的關係,我的關係人會呈現「不爭」、「不為盜」、「心不亂」的狀態。
.
.
.
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